武術魂+匠人心,拱墅區這場夏令營讓非遺在少年心中紮根

體壇報 08-03 14:00

合香、編珠、葫蘆雕……“拳腳承武魂,指尖傳匠心”,拱墅區夏令營以“武術 + 非遺技藝”爲特色,讓青少年強身健體的同時體悟傳統文化,掌握非遺技能,給少年不一樣的夏天。7月31日,由拱墅區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杭州市大關小學之江校區共同舉辦的2025年拱墅區拳心匠意非遺公益夏令營在大關小學之江校區順利結營。

夏令營邀請鞏式通臂拳傳承人周凡、鷹爪功傳承人周敬榮親自授課,從傳統“抱拳禮”的文化寓意講起, 帶少年們沉浸式體驗鞏式通臂拳的剛勁、鷹爪功的靈動。課堂上,一招一式的拆解與文獻故事的穿插,讓十八般武藝不再是古籍裏的符號——學員既能感受非遺傳承人的匠人風采,更能讀懂“崇文尚武”背後“文武兼修、德藝並重”的文化密碼。在這裏,武術不只是拳腳功夫,更是塑造堅毅品格的熔爐:通過基礎動作訓練,磨練專注力與耐力;在對練攻防中,體悟“禮讓爲先”的武者胸懷。傳統文化的基因,就在一次次出拳、一回回行禮中,悄然融入少年心中。

此外,夏令營引入拱墅區特色非遺項目——合香、手工編珠、葫蘆雕、彩泥塑等,由非遺傳承人親授,保證每位營員完成一件原創作品。通過“親手創作——實物呈現”的過程,將抽象的文化體驗轉化爲可觸摸、可展示的成果,強化學習獲得感與文化認同感。

踏入這場非遺技藝體驗,彷彿推開了一扇通往古老匠心的木門。在這裏,孩子們親手觸摸到時光沉澱的溫度。在合香的氤氳中,非遺傳承人張東霞教孩子們以古法研磨的粉末在掌心暈染出深淺不一的紋路,最終凝練成一枚專屬香牌;在高雪梅老師的帶領下,手工編珠的絲線在孩子們指間穿梭,從散落的碎玉般珠子,到串聯成流光溢彩的陀螺,每一個結釦都藏着“慢工出細活”的耐心;張燕萍老師葫蘆雕的刻刀輕轉,原本樸素的葫蘆上漸漸浮現出葫䘵萌萌達,彷彿沉睡的生命被喚醒;王篤生老師彩泥塑的軟泥在掌心揉捏,從一團混沌到栩栩如生的機帆船,指尖的溫度賦予泥土靈魂。

非遺傳承人的雙手,是時光的擺渡人——帶孩子們感受“毫釐之間見乾坤”的專注:合香時對比例的精準拿捏,編珠時對力道的微妙控制,雕刻時對線條的極致追求,泥塑時對形態的細膩捕捉。當孩子們親手完成的作品從模糊的雛形到清晰的成品,那份“從無到有”的創造喜悅,會讓抽象的“非遺文化”瞬間變得可觸、可感、可珍藏。

夏令營獨創的三維培養目標:健體:以武術訓練爲載體,提升身體素質與協調性;傳藝:通過非遺技藝實踐,掌握手工創作能力;鑄魂: 深度融合武學精神中的尚武崇德與匠人智慧裏的精益求精,通過沉浸式文化體驗,引導孩子在習武修藝中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在一招一式的武術淬鍊中培育自律品格,在一雕一塑的非遺創作中涵養專注心性,最終內化爲文化自信的精神底氣與勇於擔當的社會責任感,爲成長注入"文武兼修"的精神內核,賦予孩子面向未來的文化根脈與人格力量。

學員高家祺的媽媽激動地表示:“這次夏令營意義非凡,動靜相宜,既強身健體,又有效培養孩子的專注力,使他們願意靜心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衷心希望未來還能有機會參與如此有意義的活動!”

合香課的第二天,學員毛雯馨和張一丞佩戴着他們親手製作的香牌。這一幕讓孩子們瞬間領悟到——非遺並非只是博物館裏冷冰冰的展品,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溫暖,是我們與先輩溝通的橋樑,更是潛藏於指尖、綿延不絕的文化血脈。


通訊員:李黎 畢魏

注册 / 登录

发表评论:

评论记录:

未查询到任何数据!
返回顶部